香烟包装别让文化落笑柄
发布时间:2023年03月16日 点击:[1]人次
香烟包装,别让“文化”落笑柄
世界上许多事情,有经济效益没有社会效益,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。常常因悖论存焉而令人尴尬。比如吸烟。中国人家里来了客人,主人即便自己不吸,也会主随客便待以名烟。何故如此?好客使然,大家也都习以为常。然外国人只认死理不大客套,日前在南非举行的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,中国就得了一个尴尬奖项——“烟灰缸奖”。此奖由与会的非政府组织代表评出,专门颁给控烟不力的国家。(11月27日《国际先驱导报》)
按我们的一般认识,吸烟纯属个人选择,理应是责任自负。况且,无论哪种烟盒之上,都印有“吸烟有害健康”的友善提示,勿谓言之不预也。就算每6秒钟有一人死于吸烟,又与政府何干?可在世界卫生组织那里,并不这样看待。比如他们要求:烟草制品的包装和标签,警示语宜占一半以上的面积,至少不应低于三分之一,而且最好配有警示图片。此外,还应注明其他烟草有害的信息。此次德班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,就是通过更细致严格的规定,“放大”烟草包装的警示效果。——中国作为框架公约的缔约方,当然要履行公约关于烟草包装的相应规定。
可事实上,我们做得并不到位。以中华烟包装为例,国内包装典雅大方,被视为身份的象征;只有出口到国外时才打上令人惊心甚至作呕的图片。包装的“内外有别”正好说明,外国把烟草真正当作一种危害健康的东西,而我们却忽视了国人的健康权。也许“宁要漂亮的烟盒,不要公民的健康”,正是我们“获奖”的真正原因,
一个小小的外在包装,竟然能和公民的健康权扯在一起,足见方寸之间不能小觑。有资料显示,如果一个人每天吸烟一包,一年就有7000多次接触到“警示与忠告”的机会。倘若再把疾病图解特别是吓人的图片与辅助性戒烟信息结合起来,则对劝诫老吸烟者、阻断新吸烟者效果明显。尤其是内容全面、图文并茂的大幅彩色警告,对传播吸烟的健康风险最为有效。而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包装新政推出的新烟盒刚一面世,就遭到民间控烟人士的激烈批评。指责其是一个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的东西。也成了德班会议上的反面教材。遗憾的是,中国代表曾在此次大会上发言强调,卷烟包装上的名山大川代表了“中国文化”,如果放上难看的图片,将是对公众的污辱和不尊。结果此言一出,台下嘘声一片。
其实,文化只是借口,利税才是原因。中国的烟草工业,每年为国家贡献的巨额利税有目共睹。且由于吸烟创造的财富是“现在时”的,而吸烟带来的危害是“将来时”的,所以控烟问题,远未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。然一个无情的事实是,近10年来,全球已有4000万人死于与烟草有关的疾病。现在,中国的吸烟者超过3亿,被动吸烟者超过5亿,可谓烟民大国。相反,中国公众对于吸烟危害的认知度远不乐观。潜在的巨大危害,远不是文化所能掩盖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